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蠡县的古往今来

    信息发布者:孟京朝
    2016-12-22 09:17:11   转载

    “蠡县”的“蠡”(li)字,

    远处的很多人不认识。

    既不知读音,更不懂含义。

    因此,有必要把这个“蠡”字作一阐释,

    同时也弄清楚为什么用“蠡”字做县名。


    据明嘉靖(1534年)《蠡县志》载“蠡县”之名,盖取古蠡吾县之首字为名,“以地近瀛海,污下多虫”故名蠡。

    又据《说文解字》大辞典(911页)载:蠡---虫蛀木。从二虫彖声。

    《辞源》合订本(1517页)载:蠡---

    1、虫蛀木,引申为器物因腐蚀或磨损而剥落断绝。

    2、瓠瓢。用瓠瓢测量海水,比喻浅薄不能了解高深。

    3、分割。《方言》六:“参、蠡,分也。”

    4、螺。通“蠃”。(即“倮虫”。)《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时有蠃虫之孽。”颜师古注:螽、螟之类无鳞甲毛羽,故谓之蠃虫也。(《辞海》1043页)班昭《东征赋》:“谅不登   而  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



    《光绪版蠡县志》

    与“蠡”字相关的汉语成语有二:以蠡测海和管窥蠡测。

    《中国成语大辞典》(464页)。管窥蠡测---管:竹管。窥:从孔隙中看。蠡:瓠瓢。测:测量。《汉书  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谓从竹孔中观天,所见有限;以瓢量海,所得无几。比喻对事物观察了解狭窄片面。

    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诗:“典籍将蠡测,文章若管窥。”

    从史料和“权威”书籍记载,蠡县古地在很久以前为瀛海沼泽之地,且水下多虫,特别螺、蚌居多,因此,古人根据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的特征为依据,以“蠡”字定名为县。





    另据《辞源》(1517页)载,蠡吾---县名,汉置。属涿郡,北齐省入博野县。汉刘志父翼封蠡吾候于此,翼死志袭,质帝死,太后定策,立志为帝(桓帝),故城在今河北博野县西南。

    《中国历史大辞典》(329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载,蠡吾县---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属涿郡。东汉曾为候国,桓帝父刘翼封于此,属中山国。北魏属高阳郡。北齐废,入博野县。

    《辞源》合订本(1517页)载,蠡县---县名,属河北省。汉蠡吾县,北齐省入博野县。唐置蠡州,元改为县,明、清皆属保定府。

    《辞海》缩印本(1291页)载,蠡县---在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潴泷河流域。县人民政府驻蠡吾镇。

    西汉置陆成县;

    东汉改为博陵县;

    晋改博陆县;

    北魏改博野县;

    唐置蠡州;

    元入蠡州;

    明改蠡县。


       农业有棉花,小麦、高粱、谷子、玉米、花生。工业有化学、机械、电子、建材、轻工等。古迹有“大宋台”、“影三郎”汉墓。

    蠡县古地,是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平原沃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数千年的岁月征程中,广大的劳苦先民耕耘着这片土地,经过血雨腥风的考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蠡县八景:“紫薇烟雨”、“孟尝怀古”、“博陆灵祠”、“古陵相影”、“佛狮奇形”、“龙渊感应”、“神井阴去”、“浮图晚照”。虽然这些景观已不复存在,但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食粮。


       

    追溯历史,悠久绵长。据史前文化小陈、北大留两处商周文化遗址和大百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证实,早在六千多年以前,蠡县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26—前22世纪,蠡邑自黄帝、颛顼划野分州始,唐(尧)时为冀州,虞(舜)时为幽州,夏商属冀州。周灭商后改隶并州,为蠡吾地。春秋时期属燕国,战国时期先属中山国,后属赵国,秦属上谷郡。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时代,蠡邑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春秋时期的鲍叔牙即诞生于此,有“管鲍之交传千古,叔牙故里在蠡吾”之称。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齐:孟尝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孟尝君曾在今鲍墟乡孟尝村不惜重金开店,招贤纳士,网络人才,救济饥民。素有“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之说。燕国将领樊於期,原为秦国将领,因战败,秦王杀其全家,樊逃亡燕国后,其不畏强暴,为图大义自刎献首,举国一片哗然。引出千古传颂“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典故。


       

    西汉设蠡吾县(治所在今博野县蠡村),北齐废蠡吾入博野县(县治在今蠡县城关)。西汉平帝时(公元元年),齐盖,字副世,因平北戍边有功敕授险渎候,关内候兼知河北道事,平北大将军。殁后,葬于蠡县南庄村东南,屯里村之西北,唐大中二年(848年),修汉贤庙於侧,昌黎韩疑撰碑文铭于石。盖生五子称五房(今五坊),世居蠡县境内,世代繁衍,为蠡邑望族之一,有“蠡县无二齐之说”。齐盖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时期,蠡县境内除齐盖墓,还有“大宋台”、“影三郎”两处古墓。(今均为“省保”单位)。多少年来,给人们留下诸多美好的传说。究竟这两处古墓埋葬何人?祖籍何处?何等身份?有待日后考古工作者根据国家需要发掘后才能真相大白。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博陵(治所在今县南)张牛角率二、三万人起义,不久,与常山禇飞燕率领的起义军会合,张牛角被推为首领,活动于河北,在一次战斗中,张牛角中箭身亡,众军归禇飞燕,后禇上书请降。

    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改博陵县为博陆县(今蠡县地)属河间郡。此时,博陵崔州平为诸葛亮好友,交往甚密,谈论政局。其父崔烈,因反抗董卓而被杀。崔州平与东汉名士徐庶,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诸葛亮岳父),庞统,司马徽并称为“襄阳七大贤人”,后入蜀辅佐刘备,官至桂阳郡太守。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因县境居博水之野,故将博陆县改名博野县。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九月农民起义举葛荣,率部在博野(即蠡县)北上瀛州至白牛逻,以轻骑掩击魏军,杀章武王元融和广阳王元深,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建义元年(528年)九月,尔朱荣率精骑7000余击葛,葛荣骄傲轻敌,战败被俘身亡。至此,活动于河北诸州郡的流民义军相继被镇压。


    《光绪蠡县志图》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县城北关与郑村之间建“大悲寺”一座,为县内最早的佛教建筑,也是佛教传入蠡县境内的最早时期。

    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县境改属蒲州(今高阳),翌年于博野县(今蠡县)始置蠡州,辖今博野,义丰(今安国)清苑三县。八年(625年)蠡州废,县境还属蒲州,九年(626年),复置蠡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蠡州废,县境仍称博野县,改属瀛州。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疏浚潴龙河道,兴修千里大堤,为县境筑堤有载之始。唐朝高级武将李茂贞(856—924年),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蠡县)人,因护唐僖宗有功,赐姓名李茂贞。此人由“军卒”逐升“尚书令”并加封陇西郡王和秦王,在朝理政称臣,可谓有武人安邦之材也。博陵崔护,唐诗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年少时曾作《题都城南庄》诗,即世所传“人面桃花”故事版本。崔护少时进京赶考,游京外城南庄,偶遇花季少女,二人钟情,心生敬慕,即在门旁题诗一首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人将此故事编成戏文,定名《人面桃花》。时至今日,《人面桃花》这出戏仍在上演,倍受群众欢迎。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博野县(今蠡县)没于契丹,至周世宗收回。

    后周太祖显德六年(959年),县境改属定州。

    宋辽金时期,是个战乱年代,用现在的话说叫“军管”,以军代政的时代。在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县境置宁边军,后改永定军,再改永宁军,至靖康元年(1126年),县境陷于金。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将博野县东境(约今蠡县境域)入蠡州,西境(约今博野县地)入蒲阴(今安国),蠡州属真定路,后属保定路。

    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在“大宋台”顶修清凉寺一座。

    元代名臣丁好礼(1293—1368年),字敬可,元末蠡州人。好礼官至极品,为官清正,秉性刚直,虽有愚忠,但不辱一世英名。

    元惠宗年间,郭克明任蠡县知县,他“以教化风俗为己任”。任职期间,全县“狱讼稀少,盗贼屏迹,流民复入,户口日增”。

    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王克勤调任蠡县知县。当时,潴龙河水泛滥成灾,土地被淹,颗粒无收。他开国库赈济灾民,同时废除苛捐杂税,还征买荒地建立“义茔”以收埋无主尸体,受到县民拥戴。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今博野县迁于蠡州城西南十八里处,属祁州。知县杜泰亨在平地创博野城基,周围四里一十九步。



    《古县志图》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降蠡州为蠡县,首任知县吕应雷。时高阳并入蠡县,属保定府。十三年(1380年)两县分开。

    惠帝建文一至四年(1399—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于北京起兵南下,境内为主战场之一,民众多被掳杀,人烟几绝。

    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批移民从山西省迁入境内,占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二。

    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十一日,东河社湖村柏氏女被选入宫、宪宗成化二年(1466)三月初十册封为贤妃,生一子,封为皇太子,早逝。至今还流传着“柏娘娘”的诸多传说。

    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十一月一日,知县金镜主持重修蠡吾城池,次年竣工,并立“蠡吾重修城池碑记”。

    碑文对修葺后的县城描述为:“城高三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下阔比于上加四倍。池深二丈,而上之阔与城若。女墙高六尺,垛口周围计一千三百五十有六。砌以砖石,复以粉灰墁之。四角及东西起敌台六座,各高两丈八尺,上可容十余人。两门处置吊桥并桥坊各二座,皆一时鼎建。焕然一新。公又以楼与城弗称,亦未足,以尽一邑之杰睹,遂撤旧而新之。北曰长乐,南曰永安。楼各三楹,长五丈阔二丈,上下作两檐复压,其檐长五尺,所以引日月而却风雨也。缥缈飞动,瑰伟特绝。突起于青霄之上,如鳌掀而凤翥。观之者击节而叹赏,以谓百余年来方睹斯城斯楼之盛第。

    读文思城。蠡县城池工程之浩大,城池之雄伟,气势之磅礴,真可谓冀州之美矣,当时有“蠡县的城墙,博野的大堂”之美誉。

    在明朝的267年间,曾来蠡县上任的知县做出突出业绩的县官有洪武年间古端、正德年间王德成、嘉靖二年李秉彝、万历二十七年刘未之、万历三十二年王国宾、崇祯五年胡来陛、崇祯八年沈羽兄、崇祯十二年钱天锡、崇祯十三年姚汝明等,他们有的“打黑除恶”、“居官清廉”、“减轻徭役”、“洁己爱民”。还有的“操守严洁”、“秉公办案”、“筑城修志”、“仁及枯骨”。得到了百姓赞许和颂扬。



    《蠡县第二中学碑林》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据《蠡县儒学进士题名碑》载,先后有20名进士榜上有名,其中大百尺冯贯、官至尚书。北忠卫刘瑀,东北寺王道,北大留张贯,南大留韩春均初任知县,逐升都察院副都御史,大百尺冯兰官至侍郎,万安冉继志,初任知县官至少卿,郑村杨瓒官至布政。这20名蠡县籍进士,在明朝时期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官,均为明王朝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蠡县人民增了光。

    清(1644--1911)共计267年。清承明制,县境仍属保定府。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李塨,字刚主,号恕谷,西曹佐人。与其师颜元,字习斋,为创建“颜李学说”的代表人物。民国八年(1919年),大总统徐世昌曾以“颜李学说”治理国家。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颜李学说”十分重视,成立了“颜李学说研究会”、郭沫若著《颜习斋与李恕谷》,中国社科院姜广辉著《颜李学派》一书。“李恕谷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举闫际泰,蠡县辛兴村人。出任陕西都司。一生为官清正,扶危济贫,立文社,修桥补路不要补偿,在民间广为流传。刘观澜,号老观,赵锻庄人。武术名家“戳脚”的主要传人,一生浪迹江湖,轻财仗义,除暴安良,清正廉洁,名传武林。蒋式芬,郑村人,秀才,举人,进士,初钦点翰林院编修,官至两广盐运使。他一生关怀黎民祸福,和霭乡里,平易近人,扶贫济困。其书法独具一格,被称为黄、蔡相兼的“蒋字”,在京、津、保一带,小有名气。据南忠卫《谷氏族谱》考证:谷晪,谷凌岱,谷怀清,谷怀瑞为祖孙三代,清早期四个进士,谷怀渭、谷怀珍与谷怀清为叔伯兄弟,清中期二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皇帝下两道圣旨,分别给于谷怀清祖父、祖母、母亲封号及赏赐,至今还流传说:“一门四进士,兄弟两举人”,为当时的科举制度树立了典范,并在县境内传为佳话。

    历史上不少蠡县知县,得到人民崇敬或做出贡献的县官还有:顺治三年王来用、顺治五年朱之翰、顺治六年祖建明、顺治十五年贾本生、康熙元年安士鼎、康熙七年单务嘉,康熙十六年毕忠吉、康熙二十六年赵旭、乾隆四十年梁梦善、乾隆五十年查复径、光绪二十六年周体森。这些“县太爷”,体恤民间疾苦,多施惠政来对待人民,特别是周体森县官,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尤其不摆官架子,与百姓交谈甚密,不知者不认为是“县太爷”。所以,很受人尊敬。离任时,全城百姓为他送行,人们给他换了一付新靴,将脱下的旧靴装在木笼,掛在北城门洞里,以睹靴思人。



    中华民国(1912—1948年),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自己当家作主人,然而,国内军阀混战,势力割据,国家难以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这个时期,蠡县籍的陈幼云在日本留学期间成为中国同盟会会员,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回保定宣传“三民主义”,组织革命活动创办育德中学,是华北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人物。段云峰,段伯宇父子均在国民党军队任要职,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南京、上海、重庆做地下工作,为解放军横渡长江立下战功。刘云峰将军与蔡锷将军从云南带兵北上,讨伐袁世凯称帝。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第一期到九期蠡县籍学员达85名:著名的有:楚溪春、段云峰、徐廷瑜等。他们为民族解放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矿物学家、岩石学家何作霖,其科研成果至今仍被采用。体坛宿将董守义,是中国第一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曾六次参加奥委会会议并率团参加国际重大比赛。著名作家梁斌,其代表作《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记事》等作品,描写了冀中地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感人事迹。著名画家陈嘉楷,擅画松、竹、梅、兰,其画、诗、书法堪称“三绝”而山水画也颇具特色,作品在京、津、保一带富有盛名。军旅画家黄胄,其作品被美术界视为珍品,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电影名家李炎,主演《打击侵略者》、《夺印》等,在影片中成功的塑造了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

    上个世纪20年代,马列主义在蠡县传播,民国14年(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大庄头村创建了蠡县第一个党支部。民国21年(1932年)8月,为配合南方“反围剿”斗争,在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领导下,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高蠡暴动”。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蠡县人民为抗日战争,有2846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解放天津、石家庄、清风店等战役,527名蠡县儿女献出生命,360多名干部北上南下,随军开辟新区工作,蠡县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